close

抄自echo~~
今天早上在墙上看到朋友的帖文,说她坚持那未满四岁的孩子跟同学分享玩具,孩子不肯,最后在她坚持下,孩子无奈分享了玩具,却打了那个小孩。

我私下问她:你有心爱的包包吗?如果有,你的父母要你借那隔壁的阿香一天可以吗?你不确定阿香会怎样对待你的包包,也不确定她是否会还你,你会借吗?

她hmmm。。。了很久,说她明白了。但她必需处理孩子打人的问题。我说:孩子会打人,是因为大人处理事情没有注意孩子的心理,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是因,孩子打人的事情是果,我们处理了他打人的事情,却没有处理他为什么打人的问题,本末倒置嘛。

我从没有教过阿雍分享,我会问他是否愿意分享。从小有其他小孩要来玩他的玩具时,我都会说:阿雍,你如果想借他玩,就借吧,不借他玩也是OK的。这让他学会人我界线,知道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拿走,除非他自己愿意。

一直到四岁过后,他自己学会了要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要分享。于是他自己开始其他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

我也跟他说:如果其他小孩不想跟他分享玩具,那是OK的,因为那是他的玩具,不是你的,你有权利不借给你玩。

我想,面对其他小孩一直要跟自己小孩《分享》,但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的情况时,家长要灌输给孩子的想法是:我不想分享,那是我的权利,没有人可以拿走这个权利。

我不是要教孩子自私,我觉得要孩子学会分享的乐趣,应该从自身做起,而不是要求孩子分享自己不愿意跟其他小孩分享的玩具。

如我会带孩子去银行汇款,捐助一些慈善团体,甚至问他们的同意,把他们的红包钱的一部分捐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在生活中让他看到我付出的快乐(如去旅行时帮忙老婆婆提行李,帮东西掉了满地的人拾起物件,帮可怜的老乞丐付帐)他从小看到我这样做,他会知道,行为和钱的付出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每天都可以做的,但如果要分享自己心爱的东西才能得到别人的友谊,付出的人有问题,接收的人也有问题。

这篇文章提到的《强逼孩子分享的后遗症》,非常可怕,那是孩子的一生。请大家看一看,这不是我第一次分享这篇文章,但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分享多几次都不算多。

而《病是教养出来的》这本书,是我觉得每一个家长都必需看完且背熟的书。


============================================

本文作者/許姿妙醫師

摘自

 

孩子從出生到七歲,生命力完全用在充實肉體,一眠大一吋。這時期也是神經系統長成與發達的時候,所以孩子的敏感度非常高。他們先發展神經系統來感知這個世界,因而感官完全受到外在聲音、環境、光線變化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大人對孩子說話要和顏悅色、柔聲慢語,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緒上的焦慮緊張。孩子在發展物質體的階段,大人高亢的語調和說話快速的壓力,會影響孩子將來精神體的發展。

 

為了讓孩子全心發育好肉體,為長遠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人生最初的七年沒有必要讓孩子學習記憶與思考。這期間反倒是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最容易被大人忽略,就是幫助孩子形成「界線」。

 

強迫孩子分享,種下欺負與被欺負的惡果

 

「界線」是「我」和「他人」的分別,有了這一道「界線」,可以幫助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將來在學校才不會被人欺負,未來出了社會才不會讓人對自己得寸進尺。界線沒有形成,是會造成身心疾病的。

 

舉例來說,三、四歲的孩子一起玩,有人想要拿你們家孩子的玩具,你的孩子會怎麼說呢?「這是我的,你不可以拿!」一聽到孩子這麼說,大人都會罵孩子:「你怎麼這麼小氣!」殊不知這時候的孩子正在形成「我」的概念,逐漸認識到什麼是自己所有,意識到「我的是我的,如果我不願意,沒有人可以拿走它」。大人為了表現自己的慷慨大度,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無疑是在破壞孩子與他人的界線,這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不敢對婆婆說「不」的憂鬱症媳婦

 

我的一名患者W太太,十年來完全未曾改變自己的生活作息和飲食,卻莫名的胖了十公斤,還罹患憂鬱症,追究原因之後,才知道問題就出在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婆婆。W太太的婆婆很跋扈,媳婦在自己房間看電視的時候,婆婆常冷不防的出現,說她現在就要待在這裡,所以要媳婦先出去。

 

W太太面臨這樣無禮的對待,卻只是敢怒不敢言,她沒有勇氣對婆婆說:「對不起,這是我的房間,妳想進來可以,但是我還想繼續留在這裡!」她害怕自己的婆婆,一想到婆婆就全身發抖。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婆婆惡形惡狀的逼近媳婦,媳婦節節敗退,不敢對她的婆婆說:「妳只能到這裡,我不會再退了!」

 

不敢畫出界線,讓W太太分秒都處在極度的恐懼壓力中,壓力造成她內分泌失調,讓她不斷的發胖。

 

還有一位罹患焦慮症的女病患,婚後和先生同住公寓。夫家的人感情非常好,每個人都有一把他們家的鑰匙,只要一想到,隨時都可以不請自來。這位病患從此生活在恐懼中,不要說是白天,甚至連半夜都會有人開門登堂入室。這樣的生活雖然已經造成她很大的壓力,她卻無法提出抗議,要求先生將所有的鑰匙收回。

 

病人之所以不敢據理爭取自己的權利,就是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我界線」。這是從小未能夠受到正確對待的緣故。當孩子不斷告讓別人說「這是我的」,試圖築起「界線」的時候,大人卻從他手上搶走他的東西,還說「跟別人分享有什麼關係」,硬生生將他的界線摧毀,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變得不懂護衛自己的權益。

 

有些「濫好人」,對別人的請託總是來者不拒,把自己忙得疲累不堪,就是因為缺乏「人我界線」,導致生活和健康都受連累。這樣的人即使受到欺負,也不知道應該反抗,他們會一退再退,直到無路可退,自己就生病了。所以父母一定為孩子建立明確的人我界線,讓孩子知道如何自我保護,面對侵犯的時候勇於拒絕。

 

媽媽越界,孩子也不懂得尊重

 

我的孩子有個同學,姑且稱為A同學。他是家中的獨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自然不用說父母是如何將他疼到心坎裡。有一回大夥兒一起出去玩,媽媽把孩子抱在腿上,她越看孩子越可愛,忍不住用手去摸摸他,逗弄他。一開始倆人還玩得很高興,後來媽媽欲罷不能,還越逗越過火,變成用手捏孩子的小臉頰。孩子覺得不好受,拒絕說:「不要啦!」媽媽抗議:「玩一下有什麼關係!」孩子說:「我不舒服啦!」媽媽也生氣了:「才一下下而已,這麼小氣!」她堅持玩下去,最後鬧到母子反目,從一開始高高興興的遊戲,變成翻臉賭氣。旁人看在眼裡,感覺就像兩個三歲小孩的互動。三歲小孩一起玩,玩到後來常常是吵架收場,就是因為他們都在試探彼此的「界限」。

 

這位A同學在班上喜歡調皮搗蛋,不時出手欺負同學,同學生氣哇哇叫,他卻不知該停手,簡直就是他和媽媽互動的翻版。A同學無法規範自己的行為,弄到最後天怒人怨,老師還要為此家庭訪問,希望能找出孩子惡作劇的原因。

 

當孩子拒絕說「不要」的時候,就表示大人已經觸犯到孩子的界線,應該要收手了,但是媽媽繼續超越他的界線,明知故犯,這也導致孩子不能分清楚人、我的界線。

 

孩子一起遊戲的過程,也是在學習人我界線的拿捏

 

幾個孩子在一起玩,最後常常會玩到吵架。大人看到孩子在吵,總是會喊「別再玩了」、「別再打了」,然後責罵個性比較強勢的一方。這樣的作法只會招來強勢一方的不平,認為大人偏心,每次都把錯歸在自己頭上。

 

理想的作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吵,吵到有一方哭了,大人再出面。這時候,大人要讓老是哭的孩子知道應該開口向人說「不」,讓他懂得捍衛自己。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將來孩子在學校就容易被欺負。

 

我有一雙兒女,兩個小時候常在一起遊戲。風相的大姐活潑好動,一玩起來就無法喊停,水相的小弟沒有那麼大的玩勁兒,卻還是「捨命陪君子」,最後總是弟弟一忍再忍,忍到受不了只好放聲大哭。我在一旁觀察幾次以後,就告訴姊弟倆說:「弟弟以後只要覺得自己不想玩了,就要喊停,別等到受不了才要哭;姐姐也要尊重弟弟,人家說不想玩,就是不想玩了,不能再強迫他」。可是姐姐一開始還不會拿捏界限,不知道什麼是「見好就收」,經過幾次以後,她終於學會在弟弟喊停的時候就適可而止。

 

被欺負的一方也有問題

 

我女兒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常被班上一名男同學欺負。一般都以為欺負人的一方有問題,但是我心裡很清楚,被欺負的一方也有問題,他們因為缺乏明確的「界線」,才會容易受人欺負,被人盯上。

 

那時,我女兒每天回家都垂頭喪氣,情緒十分低落。我和她慢慢聊,才知道同學經常用言語挑釁、欺負她。從此以後,我十分關心她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同時也陪著她「沙盤演練」,教她在遇到狀況的時候,該如何反應,最重要的是,當她受到不愉快的言語攻擊,一定要當場表明自己的不悅:「請你不要這樣說我,我不是這種人。」

 

要一個孩子說出這些話,其實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他的勇氣何來呢?這必須要父母從小給他支持,讓他勇於表達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唯有本人勇於表達,才可能改變現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