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的書,我一樣沒看過。
其實這個週六的演講就高達四場,劉軒並不是我的首選,
相較於劉軒,我是比較想要聽《品牌的故事》這類行銷管理的
講座,但問了一堆朋友之後,如果我要聽這個,就得自己孤拎
拎的參加了。更別說其他像《台灣生命禮俗》這類的了。
劉墉的超越自己、肯定自己那三本書我倒是有看過,但已
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往後就鮮少看劉墉的書,總覺得內容差
不多,加上年輕時的叛逆感,暢銷書我必然不看,自以為是的
在書海裡翻找著自以為真的經典。
但這些年我卻努力看著暢銷書,總覺得要OPEN MIND去了
解為什麼這些是暢銷書,是哪些元素讓這些東西貼近個每一個
消費者。
於是乎,我坐在演講廳裡,聽著劉軒把他從小到大的故事
說了一遍。
說真的,我倒是沒什麼多大的感動或感想,像他這樣的人
生故事,也並非我們一般人可以體驗的,但最後的Q&A ,反倒
讓我聽到了一些不一樣的事。
劉軒說,他獲選為哈佛在台灣的面試官後,發現擁有「情
緒與社交的成熟度」、「自信、軔性」才是哈佛在評選學生的
標準之一。
或許一堆書說著EQ(情緒智商)、SQ(社交智商)有多重
要,但在我生長的台灣裡,絕大多的朋友還是沒意識到這些事
有什麼重要性,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阿。
劉軒提到,他之所以會出書,是因為曾經看著他或他爸的
書的讀者也漸漸長大了,他想要藉由分享生活的感動,找出真
正的生活體驗來獲得幫助別人的能力。
他也談到最近很紅的虎媽,劉軒說,當初劉墉的教育是非
常像虎媽的,有著中國傳統與望子成龍的高度期望,但重點在
於,劉墉是個很講理,並且說到做到的父母,在釐清是非後,
若孩子是對的,他也一定會站在孩子這方。因此劉軒才沒在這
樣的教育下變得叛逆。
他對人生的規劃是「keep open,不能規劃的太死,只能
有幾畫面去引導。」
最後有個讀者問劉軒,愛好自由且到處流浪的他,為什麼
會結婚生子安定下來,是哪個契機或想法讓他突然有所轉變。
「人生的改變是慢慢發生的,而非突然改變的,回頭時,
世界和你,都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