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錄自《Cheers雜誌》105期〈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搶學人生」〉)

年輕的時候,我非常驕傲。雖然我的外表謙卑,內心卻非常驕傲,為什麼?因為我很清楚,在我身邊的人,大家都一樣,都沒有讀什麼書,但是他們在玩樂的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所以我一直進步,他們只能維持原狀。那不叫『求學』,那是『搶學』!」李嘉誠認為自己一點一滴的累積和學習,就像是長江不擇細流,終能浩蕩萬里。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搶學人生」

作者:陳雅慧  出處:Cheers 105期 2009/06

 

他白手起家,是百分之百的商人,做生意只談獲利,他個人的財富可抵香港GDP的7%。
不過,他的致富之道非常簡單:閱讀外文雜誌,搶先別人一步抓住新商機。

 

 

今年80歲的李嘉誠,從14歲開始打工,一路從塑膠花大王、地產大王到香港股市呼風喚雨的「李超人」,個人的財富可抵香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7%。

《富比士》雜誌(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在他的事業類型簡介一欄中寫著:「多角化經營」(diversified)。的確,和台灣同是白 手起家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或是科技業霸主鴻海的郭台銘相比,李嘉誠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從塑膠業起家,經營過的事業,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

他旗下的長江實業以及和記黃埔兩大集團涵蓋了香港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產業,香港人說他們「買李嘉誠蓋的房子、在李嘉誠的購物中心購物、用李嘉誠電信公司的行動電話……賺的錢都交給李嘉誠了!

人稱「李超人」的他,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契機,在於當年閱讀雜誌而抓住的產業趨勢。要學習華人首富李嘉誠成功的祕訣,不在於知道他當年讀的是哪一本雜誌,或是得到什麼樣的天啟,而是在於學習他的「搶學」企圖心

李嘉誠是百分百的商人,他的座右銘是「只有盈利的生意,沒有永遠的生意」,意思是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獲利,一旦該產業步入黃昏或是被淘汰,就要毫不留戀的移轉重心。為了永遠比別人早一步知道下個獲利先機,他必須審度時勢,因此永遠必須「搶學」

李嘉誠速寫
現職:長江實業暨和記黃埔主席

出生:1928年7月29日生,獅子座

事業版圖:業務遍布全球54國,員工24萬人,在香港有8家上市公司,根據2009年《富比士》雜誌(Forbes)排名,名下資產達162億美元。2009年,台灣首富是排名183名的蔡萬才家族,資產總額是33億美元,不到李嘉誠家族五分之一

學歷:中學輟學

家庭狀況:妻歿,兩子分別為長子李澤鉅,現任長江實業董事總經理兼副主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副主席;次子李澤楷,現任電訊盈科有限公司主席

看外文雜誌預見新商機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以5萬港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取長江不擇細流,而能浩蕩萬里的宏願。身為一個平凡的小小老闆,李嘉誠靠著閱讀英文雜誌吸收新知,屢屢出奇招。

在創業初期,李嘉誠閱讀一本外國雜誌,注意到一部製造塑膠瓶的機器,可以生產出優質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他立刻進行周密的市場調查,發現全香港還 沒有進口這種機器,立刻用最快速度和外國廠商訂購。但機器非常昂貴,資金有限的李嘉誠,最後決定自行研發製造,後來依樣畫葫蘆製造出相同的機器,因此賺了 好幾萬港幣。

創業7年後,當時香港的塑膠玩具廠已經有300多家,長江廠只是其中之一,經營狀況雖然不錯,但是沒有特色。年輕的李嘉誠很焦慮,這次他仍舊把眼光 望向國際,從外文雜誌當中找答案。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的《塑膠》雜誌,讀到一則簡短消息:「義大利的一家公司,已經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且 即將投入量產。」對於產業嗅覺靈敏的李嘉誠,立刻聯想到曾在另一本英文雜誌看到一則報導,是關於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 簡化的呼聲愈來愈高。

這兩篇報導在李嘉誠腦海中交集,給了他電光火石的大好靈感:「歐美家庭都愛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忙碌的生活讓人無瑕養花蒔草,塑膠花正是兩全其美的替代品。」

靠著努力閱讀外文雜誌掌握的先機,李嘉誠抓住了塑膠花的黃金時代。長江塑膠廠擴大經營,並改名為長江工業,兩個廠房一個生產塑膠,一個則是生產重心的塑膠花。李嘉誠很快的搶灘香江市場成功,更打入了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歐洲和美國。

 

 

30歲的李嘉誠成為「塑膠花大王」,賺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

學習永遠搶在別人之前

和善又熱情,這是李嘉誠給人的第一印象。李嘉誠總是帶著一副黑色方框、佔據臉部三分之一面積的眼鏡,眼鏡背後的眼睛因為微笑,多半時間都是瞇得小小的。14歲開始就在茶樓擔任跑堂的李嘉誠,從小就看盡人性,他深知做好生意,要先會做人:「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注意微笑的連鎖反應。微笑是種奇怪的電波,它會使別人在不知不覺中同意你,你的成功與失敗和微笑有很大的關係。

他接受香港電視台專訪時,一邊快步走著,一邊瞇著眼睛、嘴角上揚面對鏡頭說:「不管多晚睡,每天早上5點59分我一定會起床,比鬧鐘還早,因為我要起床聽英語新聞,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李嘉誠的父親原本是小學校長,但是中日戰爭後避走香港,在他14歲時過世,李嘉誠擔起了家計。年輕的李嘉誠帶著旺盛的求生意志,不計較工作職位的高低,全心全意掌握每一個機會學習。

他沒有錢買新書,只能買二手書教科書來讀,加上自己的一本《辭海》,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就讀書。為了不引人注意,他把英文單字抄在小小的卡片上,在茶樓工作的空檔,他就背一、兩個英文單字。

年輕的時候,我非常驕傲。雖然我的外表謙卑,內心卻非常驕傲,為什麼?因為我很清楚,在我身邊的人,大家都一樣,都沒有讀什麼書,但是他們在玩樂的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所以我一直進步,他們只能維持原狀。那不叫『求學』,那是『搶學』!」李嘉誠認為自己一點一滴的累積和學習,就像是長江不擇細流,終能浩蕩萬里。

李嘉誠不只在學習上不擇細流。面對記者時,他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明他聚沙成塔的哲學:「有一次我開車,下車拿車鑰匙時,褲袋裡的兩塊錢滾到了輪下,我彎下腰去撿,旁邊的小弟問我怎麼啦?我跟他說兩塊錢滾下去了,他幫我撿起來,我給了他100元小費。為什麼要這樣做?那兩塊錢,若我沒有去撿,就消失在這世界,那不就可惜了;至於100元小費,該花的還是要花。

不和生意談戀愛

台灣知名的創業家如王永慶和郭台銘,都是從自己的本業開始經營,然後整合上下游,在國際上成為一流的要角。

但是李嘉誠對於曾經創造佳績的事業,不會抱著留戀的心情,一旦觀察到即將走入黃昏,他馬上另覓目標。靠著精準不帶感情的眼光,讓他在房地產和股票投資成就了華人首富的地位。

1960年代,當李嘉誠搖身成為「塑膠花大王」時,他其實早已看穿這個產業的危機。

同樣是因為閱讀外國雜誌,他觀察到部份國家已經對塑膠花厭倦,導致需求減少、產品滯銷。1960年,香港塑膠廠增加到600家,1970年則增加到3,500家。李嘉誠洞悉產業泡沫後,並沒有立刻撤出,反而利用這成熟產業流入的現金,開始投資房地產,將事業重心慢慢轉移。

也是從這時開始,李嘉誠一生都在買和賣,但是從來不會被一項生意套住無法脫身。「不要和業務『談戀愛』,也就是說,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

1958年,李嘉誠正式進入房地產業,他看準了香港地小人稠,地價一定上漲,尤其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香港人心惶惶,他利 用這「千載難逢」的低點,利用在塑膠業賺到的錢,購買低價的土地和舊大樓。1972~1979年,李嘉誠擁有房屋面積從10萬坪增加到435萬坪,這其間 房地產價格則是幾十倍、幾百倍的猛漲。

李嘉誠的身價如同長江之水滾滾而來。

只有盈利生意,沒有永遠的生意

1977年是李嘉誠日後成為地王和華人首富的分水嶺。這一年,李嘉誠參與了香港地鐵中環站和金鐘站上興建權的競標,一舉擊敗香港的地產巨人——置 地。這是當年香港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環站和金鐘站是香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位在香港最精華的銀行區,這興建權關係著地鐵全線當中盈利最豐厚 的大樓。

在李嘉誠的眼中,投標意義不在獲利,更在於得標後可以讓長江實業聲名大噪,名列一流地產商。但是競爭對手都是當時一等一的英商集團,當時的長江實業 不過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公司。李嘉誠謹慎擬定計劃,首先打聽到港府極需現金,又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兩個基地建成大樓以後,全部出售,利益由長江和地 鐵公司分享,並且打破對半分的慣例,讓地鐵公司分51%,長江實業則分49%。

結果招標結果讓大家跌破眼鏡,地鐵主席在新聞發表會上宣布:「長江實業中選,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有吸引力。」

李嘉誠在投資之前做足了功課,情報蒐集不遺餘力,更能超脫感情,以理性綜觀大局,抓緊對手的弱點。因此,他在商場上被香港人譽為「擎天一指」,只要做了決定就以壓人的氣魄橫掃千軍。

但是他永遠知道,無論是購買土地還是公司,最終目的就是要賺錢。所以他總是「未購先想賣」,先想好最壞的狀況。買了以後,則遇到最好的機會,就不會留戀的獲利了結。

1987年,李嘉誠在短短半小時內,斥資3.72億美元購買5%的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3年後該公司股票價格上巿,李嘉誠毫不留戀賣出股票,淨賺現金1億美元。

1991年,他和其他家族成員組成衛星廣播有線公司,由次子李澤楷任副主席。1993年又賣給了跨國傳媒大亨,獲得10多億獲利,同時仍掌握4成股權。

今年3月,李嘉誠和兒子一起出席年度業績說明會。長江集團創業58年連續獲利,大家除了想知道李嘉誠領導事業的業績,更在乎「李超人」對於經濟局勢的看法。

精明的「李超人」總是比一般人動作更快一點,這是他成功的祕訣,所以問李嘉誠可不可以投資股票,或許已經說明了為什麼他是華人首富,而我們不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